百检网首页 我的订单 400-101-7153

[2012四月信息报告]纺织

作者:百检网 时间:2021-12-23 来源:互联网

一、中国棉纺织企业生产分析报告(3月)

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17个省92户棉纺织企业调查:3月,2011年度棉花收储结束,棉花价格稳中有落,棉纱价格以下跌为主。棉纺织行业部分指标较1-2月略有好转,开工率有所增加、企业原料采购量增长、纱布产量提高,但原料库存环比、同比继续下降,纱布等产成品库存环比、同比继续增加。

(一)库存情况

1、原料采购数量上升,库存环比、同比下降

企业开工率较2月提高,带动原料采购数量上升。其中原棉采购,由于国内外棉花价差仍维持较高水平,进口棉数量采购飙升。1-3月我国进口棉花近152 0173 3840万吨,同比增长84%,显示出国内外高位价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产棉的需求。

从原料采购看,采购原棉量环比增长3.7%,其中进口棉环比增长超过5%;化纤短纤环比增长超过40%;其他纤维采购量下降。

从原料库存看,原料库存环比下降10%,降幅较2月收窄。其中原棉库存环比下降11%,化纤短纤环比增长4.9%,其他纤维环比下降32.6%。

2、产成品库存压力再次上升,库存同比、环比增加

纱线产销率98.6%,较2月有所下降,企业产成品库存压力再次上升。

纱线库存环比增长5.7%,其中棉混纺纱增幅接近12%;随着化纤原料和纱线价格的快速回落,化纤纱库存压力难以缓解,增幅持续。

布产品库存同比与纱线基本一致;环比则出现下降,各类产品合计下降2.56%。

(二)生产情况

1、产量环比继续增加,同比持续下降

纱产量环比增长6.6%,增幅较2月回落。布产量环比增长7.9%。其中棉混纺布增长14.1%,远高于纯棉布和化纤布的增幅。

与2011年同期相比,企业的生产形势反差很大。纱布产量同比持续下降,其中纱产量下降3.5%,降幅扩大;布产量下降4.7%,降幅收窄。

2、棉混纺制品比重提升

棉混纺产品比重上升,而纯棉制品和化纤制品比重均有所下降。在生产中,棉混纺产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,又能改良纯化纤的一些不足,产量增长较快,但市场需求有限,库存积压也较其它产品多。

每吨纱用原料(含棉花、化纤)与2月基本持平。各项原料消耗与2月情况变化较大,但原棉使用比重与2月基本持平,维持在80%左右。

(三)销售情况

从纱线价格来看,纯棉32支纱线平均价格为28924元/吨,环比下降1%,同比下降26.4%。从布产品价格来看,约有1/3的企业产品价格上升,其余企业的产品价格下降。企业的主要产品规格基本没有变化。

二、一季度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长15.1%

1-3月,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15.1%。3月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.9%,较2月加快2.8个百分点。

三、下游需求疲软纺织业面临双重压力

一方面,近期纺织企业因为没有配额拿不到便宜的进口棉,另一方面,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持续影响,目前纺织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疲软,纺织企业正面临上挤下压的双重压力。

很多纺织企业今年跟往年*大的不同是棉花的库存量不同。往年的库存3-5千吨、甚至1-2万吨,全年差不多80%的生产用棉都够用,现在顶多库存3-6月的用量就不错了。

不敢存货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是国内棉价较高,担心挤占资金。但*重要的还是下游需求的持续疲软。目前企业已将出口为主的生产方向转向了国内,并减少了竞争较为激烈的低支纱产能,但依然不能实现满负荷生产。

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国际国内市场棉花需求持续低迷,不少纺织企业反映,目前很少接到大订单,基本都是中小订单。此外,纺织企业经营还面临劳动力及水电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。

不少企业都寄希望于拿到进口配额来摆脱当前困境。但由于目前国内棉价直接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,在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,国家决策层在进口配额发放上正面临两难的境地。

2011年收储量占全年产量的47.43%。但这么大量的收储量却没有对市场棉价起到抬升作用,4月棉花现货价格仍维持在每吨19400-19500元左右,现货价格低于国家收储价格。

2011年我国棉花产量为760多万吨,消耗量却达到了1100多万吨,供需缺口有放大的趋势。与此同时,棉花种植收益却进一步下降,正常情况下,水稻与棉花的种植效益比为1:12,但近年来这一比值已降到了1:7.5,棉农种植意愿呈逐年下滑态势。

收储和配额是国家调控棉花市场存量的主要手段,这个时候如果国家大量发放配额,让更多进口棉花进入中国市场,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冲击,所以国家在目前这个阶段表现非常谨慎,也非常小心。业内人士认为,在棉花春播完全结束之前,进口棉配额发放的可能性并不高。

四、纺织业危机波及棉花生产

由于各种因素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,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的利润率只有2%,棉纺企业则更为突出,70%的企业的利润率在0.7%以下。但考虑到纺织企业的承受力,国家对棉花收储价格的提升也只能是微调,“种棉不如种粮划算”,一些棉农开始弃棉种粮。

纺企利润率比银行利率还低

除纺企利润率比银行利率还低的现状外,当前,中国已经成为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、反补贴调查*多的国家,而纺织企业首当其冲。中国纺织企业是“中国制造”的重要载体,深受外部市场影响。由于经济低迷,欧美国家在加强实业的同时,也开始谨慎选择中国的代加工企业,中国不少纺织企业陷入停产甚至倒闭状态。

去年我国纺织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呈现放缓势头,出口数量和行业利润增幅下滑尤为突出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利润的增速同比去年一季度的增速回落27.6个百分点。

是什么原因造成纺织行业如此困境呢?

人工成本不断增加。

柬埔寨纺织工人的月工资才100多元人民币,而我国达到了3000元,而且还得交纳各类保险。仅人工成本就难以与这些国家竞争。中国劳动力优势备受冲击。

柬埔寨、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品已经大量抢占了中国原有的市场。自2011年年中开始,我国纺织制造业发生突变,行业几乎遭受致命打击。2012年1月,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下降0.5%,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下降6.8%。在多重压力之下,目前不但我国相当比例的国际订单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,国内不少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也出现了到东南亚办厂的趋向。

税负过重也是纺织业当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。

纺织企业棉花采购加工增值税的“高征低扣”,是全行业多年来持续呼吁的话题,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微。棉花原料占纺织加工总生产成本的70%以上。长期以来,棉纺织企业棉花购进抵扣税率为13%,而棉纺织产品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%,差额税费一直由企业自行承担,这就意味着即使不增值,棉纺织产品也要承担4%的税负,这对利润本就十分微薄的纺织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纺织业的不景气已波及到棉花的生产

2012年度棉花收储价比上年度提高了600元,这对棉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。每吨皮棉提高600元,相当于每公斤籽棉提高0.2元,每亩地增加收入50元左右,相比种粮食还是要低很多。正是由于收益相对偏低,一些农民开始弃棉种粮。

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,近40%的棉农准备在2012年减少棉花种植面积,40%的棉农打算维持上一年度的棉花种植面积,少部分农民打算增加种植面积,还有一些农民在犹豫观望。预计2012年全国棉花面积种植意向减少10.5%。

危机如何化解、纺织业未来出路在哪?

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三项措施来减轻税负,拯救纺织行业:**,将棉花进项抵扣率由13%提高到17%;第二,对纺织行业的人工工资在计征增值税时允许扣除;第三,允许纺织行业的研发投入、品牌营销费用列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,或对部分优势创新企业和品牌企业实行增值税“即征即返”。

有些企业认为:目前减税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。国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国力已经增强了,与其由国家转移支付,还不如直接给这个行业减负,让其自身能够有发展。另外,要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,不如直接扶持这个产业,让这个产业自身能够解决工人的问题。

对于目前纺织业的不景气波及到棉花生产安全的问题,从长期来看,为兼顾纺织业和棉农的利益,应该加大对棉农的财政支持补贴力度,建立“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制度”,不能仅靠提高棉价来保护棉农利益,而且从目前的市场形势看,纺织业难以消化高棉价。

纺织企业应该如何自救?

外部环境恶劣对纺织业来说是坏事,但也是好事。市场机制是*好的出路,企业升级转型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、在经济周期调整的压力下,企业必须要走升级转型道路。

如果外需一直旺盛,企业都愿意重复简单加工而不愿意花大力气进行技术改造、产业升级,自发改革很难实现。2008年以前,由于出口形势好,资金环境宽松,很多企业都在扩张产能规模,而现在的情况是差不多1/3的产能都停产了,这就叫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中国的纺织企业必须尽快转型,走高端产品路线,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来摆脱过去依靠低廉劳动力发展的模式。

正确理解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,对于指导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全球纺织服装企业的分工日益专业化,这种趋势进一步压缩着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,只有实现从产品生产商到采购商、服务商的转变,“一站式”服务才能把握供应链的主流,获得更大利润。

加强供应链的管理,构筑一个和谐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纺织服装供应链,这是促进中国纺织产业升级、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,也是促进纺织产业振兴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自主品牌建设,增强产业竞争力,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有力保障。

五、稳定的价格萎缩的市场

2012年一季度,国内纺织产品市场不温不火,交易气氛清淡,产品价格总体呈小幅先扬后抑之势,未现大起大落的震撼场面。主要纺织产品今年一季度与上年四季度环比价格下降不明显,但与上年一季度同比,价格仍有较大幅度下降。

一季度纺织产品价格没有大幅涨跌,相对较为平稳,这种情况在近年来也算少有,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纺织企业及纺织品经销商的生产经营风险,这主要归功于国家棉花收储政策的调控。

只有稳定的价格而缺乏交易量的支撑,带不来兴盛的市场。尤其是外销订单*大萎缩,更加重了国内纺织行业一季度的萧条。订单稀少造成的市场疲软,乃至纺织产品总成交量大幅萎缩,使得全国多数地区的纺织企业开工率低下,产量下降,分摊成本增加,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
百检网专注于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搭建互联网+检测电商服务平台,是一个创新模式的检验检测服务网站。百检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便捷、高效的检测服务,简化检测流程,提升检测服务效率,利用互联网+检测电商,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选择,从根本上降低检测成本提升时间效率,打破行业壁垒,打造出行业创新的检测平台。

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?

1、检测行业全覆盖,满足不同的检测;

2、实验室全覆盖,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;

3、工程师一对一服务,让检测更精准;

4、免费初检,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;

5、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;

6、周期短,费用低,服务周到;

7、拥有CMA、CNAS、CAL等权威资质;

8、检测报告权威有效、中国通用;

客户案例展示

  •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
  •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  • 桑德斯微电子器件(南京)有限公司
  • 上海嘉叠贸易有限公司
  •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
  •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
  • 东方电气风电(凉山)有限公司
  • 宁波图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
  • 江苏力之创特种装备制造有限公司

相关资讯

暂无相关资讯

行业热点

百检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