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检网首页 我的订单 400-101-7153

你知道吗?8000年前跨湖桥人如何纺线织布缝衣

作者:百检网 时间:2021-12-16 来源:互联网

    “*早的独木舟、*早的漆器、*早的‘中药罐’……”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保持着中国史前文化史上的多个**。日前,第五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市萧山区举行,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史前纺织的考古发现、纤维研究与保护以及原始织造技术等主题进行了研讨。专家们认为,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还有人类另一项伟大的创造,即以原始织机为核心的纺织技术。
 
  跨湖桥人先会编织后会纺织
 
 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,人类为了抵御寒冷,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,后来慢慢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、麻、蚕丝等,并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撮、绩、编、织成粗陋的衣服,由此发展了编织、裁切、缝缀的技术。连缀草叶要用绳子,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,再穿入细绳,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。
 
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认为,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。在跨湖桥遗址中陶器普遍发现刻划或彩绘的网格纹,证明对纤维线绳的数量已有一定要求,对判断当时纺织业的规模提供了依据。跨湖桥遗址出土多件苇(竹)编织品,用三潜三浮“人”字格编织,技法十分纯熟。说明当时编织在跨湖桥十分普通,纺织在当时完全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。
 
  跨湖桥遗址发现了少量纺绩、织布有关的标本,通过研究,可以大致复原跨湖桥文化阶段纺织业的发展水平。
 
  纺织工具佐证当时纺织技术
 
  “当年,跨湖桥遗址挖掘中发现了陶瓷做的‘纺轮’和‘线轮’,以及木制‘哑铃状’工具,当时还不知道具体有什么作用。后来,研究人员在线轮中发现了纤维状物品,经过和其他地方出土的‘纺织工具’对比才知道这些是当时人类做纺线的‘工具’。”蒋乐平告诉记者。
 
  自然界有许多可供人类使用的纤维,如毛发、筋腱、麻葛、树皮、丝等,但这些原料必须经过一定加工。当时的跨湖桥人就发明创造了“线轮”、“纺轮”等工具将天然原料制纱成线。从跨湖桥出土的“骨针”的尾孔特征看,当时的纱线十分纤细,这些都为原始的纺织提供了条件。
 
  “在跨湖桥遗址中发现的骨刀、木刀、木杆、梭子等器具是当时的织布工具。”蒋乐平告诉记者,遗址还发现了陶纺轮、线轮等纺织工具。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7000至8000年前,跨湖桥人已用水平式踞织机进行原始纺织,用细致油光的骨针缝制日常穿戴的麻布和兽皮。
 
  8000年前织布方法流传至今
 
  正在跨湖桥博物馆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展吸引了大批观众。此次展出了各种类型的纺织机具,活脱脱地排列出纺织机具的衍变发展历史。
 
  “从各地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,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几千年跨度的时间里,由北至南、从中到西的广裹地区,都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纺轮,这说明它是我国古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纺纱工具。由于汉代纺车的发明使用,纺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但是,这种古老的纺纱方式并未绝迹,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,依然有人用这种原始方法纺纱纺线,如云南省的高山族、黎族、彝族、独龙族……织布的工具虽有所改进但原理和方法均相同,并沿用至今。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告诉记者。
 

   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(www.baijiantest.com)
百检网专注于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搭建互联网+检测电商服务平台,是一个创新模式的检验检测服务网站。百检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便捷、高效的检测服务,简化检测流程,提升检测服务效率,利用互联网+检测电商,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选择,从根本上降低检测成本提升时间效率,打破行业壁垒,打造出行业创新的检测平台。

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?

1、检测行业全覆盖,满足不同的检测;

2、实验室全覆盖,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;

3、工程师一对一服务,让检测更精准;

4、免费初检,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;

5、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;

6、周期短,费用低,服务周到;

7、拥有CMA、CNAS、CAL等权威资质;

8、检测报告权威有效、中国通用;

客户案例展示

  •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
  •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  • 桑德斯微电子器件(南京)有限公司
  • 上海嘉叠贸易有限公司
  •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
  •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
  • 东方电气风电(凉山)有限公司
  • 宁波图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
  • 江苏力之创特种装备制造有限公司

相关资讯

暂无相关资讯

行业热点

百检网